雷竞技:东莞闯人和,全力应战与深圳的对决

admin 阅读:84 8个月前 评论:0

  高端访谈04

  湾区高见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可以说,制造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他们一定会选择到宜居生态之城去发展,因此某一种意义上,未来的竞争是城市水平、内涵的竞争。

  只要大湾区一体化了,人才、平台等资源都可以活跃地流动,能够为我所用,为整个湾区所用,增强东莞能量。

  园区统筹之后,大湾区战略在东莞的落地就有了更大空间。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的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地处珠三角城市群核心位置的东莞,早在2016年底,就敏锐地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把“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了党代会报告。而且,东莞快速进入状态,有节奏地部署对接大湾区工作。一系列清晰明确的动作,反映出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决心和雄心。

  近日,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带队独家专访了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梁维东首次向外界全面剖析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并用“共振”来形容东莞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对大湾区战略的理解—

  珠三角区域分工格局已进入调整关键期

  南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梁市长是怎么理解和思考的?

  梁维东: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是全面提升中国发展水平的必然考虑。改革开放是从南方开始的,某种程度上说,是从广东开始的,是从珠三角开始的。中国要继续往前走,还是需要一个领头羊,还是需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进一步改革,应该是向着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这些方向迈进;进一步开放,则是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去迈进。

  虽然大湾区的战略现在才提出,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其雏形已经不断形成和叠加。你看东莞、深圳与香港的关系,就是香港当时制造业的溢出,从三来一补到后来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溢出,把我们带上了国际化。

  如今大湾区战略明确提出之后,我认为,大湾区的发展应该围绕着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从以往的经济先行、产业先行,扩展到更广范围、更广角度的推动和探讨。

  南都:东莞的触觉非常敏锐。早在去年底,就把“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了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了,当时是怎么做出这一战略决策的?

  梁维东:30多年来,东莞就是在对外开放过程当中得到不断发展,对外依存度最高时约为380%,现在约160%。东莞能够取得今天的城市地位,与长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分不开的。东莞过去靠对外开放,将来更是靠对外开放,但是将会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列入三个支撑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我们充分认识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城市群已经进入了区域分工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

  为此我们集中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八大专题调研,并根据调研成果,制定了十大行动计划、十大重点督办项目和30项重点推进工作,里面涉及很多深化区域合作的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地位。

  东莞在大湾区中的定位—

  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宜居生态之城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东莞的城市定位是什么?

  梁维东:东莞定位为“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宜居生态之城”,去参与大湾区的整体竞争。

  南都: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这一角色定位是出于什么考量?

  梁维东: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可以说,制造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

  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重镇。经过多年发展,东莞形成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体系。像智能手机产业,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

  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坚持制造业这个最大的优势不动摇,切实加强与珠三角9个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承接广、深、港的创新资源,推动与中心城市构建产业梯度互补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制造迈向中高端,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

  南都:“宜居生态之城”,又是基于什么提出的?

  梁维东:我们从东莞发展和周边城市的经验来看,深刻体会到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他们一定会选择到宜居生态之城去发展,因此某一种意义上,未来的竞争是城市水平、内涵的竞争。

  在全球的城市里,一个地区连着两个特大型城市的,屈指可数,东莞是其中一个,这是东莞的区位优势。第二,东莞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也是少见的。第三个优点是,拥有组团式的城市格局。东莞虽然有826万人口,但来到这里不会觉得拥挤。

  南都:因为城市格局的去中心化,人口就被分散了,反而避免了大城市病。

  梁维东:是的。在后工业时代,魅力小城、美丽乡村是他们追求的城市格局,而东莞过去的不足恰恰成为了如今的优势。这是我们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基础。

  融入大湾区首要之举—

  不遗余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南都:今年以来,东莞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动作频频,目前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工作部署?

  梁维东:应对大湾区的战略,东莞结合自身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部署。首先,我们还是认为,没有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就没有大湾区工作的实质推动。

  南都:这确实是当务之急,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梁维东:我们按照大湾区规划的方向,不遗余力地构建我们整体的交通体系。这个体系分几个层次,在高铁

  方面,我们已经开通了南站到深圳,马上就到香港;还要再建一条赣深铁路,经过东莞塘厦;在城际铁路方面,这个是连通珠三角9个城市的,省里总投资超过了2000亿元,其交会点就在我们东莞西站,这是我们的大动脉了;在轨道交通方面,我们投运的是2号线,正在推动建设的是1号线,我们还要推动与广州5号线的对接,让深圳的13号线延伸至松山湖,还将推动2号线与深圳机场的20号线实现对接,东莞1号线与深圳的6号线实现对接。

  在高快速路方面,我们将加快虎门二桥、莞番高速、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常虎高速虎门港支线二期等市际道路建设,进一步打通我们与珠江西岸的联系。我们相信随着大湾区的战略进一步明晰,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要推出,东莞会紧随而上,认真落实交通一体化。

  影响大湾区的东莞能量—

  创新升级产业深度融合及联动

  南都: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东莞还设立了哪些工作计划和目标?

  梁维东:第二,就是产业深度融合和联动。这个关系到东莞自身作为“先进制造业之都”的目标追求。

  我们把“构建东莞产业集群优势”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围绕省党代会对东莞提出的要求,提出要打造创新驱动“升级版”。首先就是要把松山湖作为创新核心和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其次,我们也要为人才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再次,东莞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好广深高速公路沿线的创新环境,通过“三旧改造”、“城市提升”的办法拓展空间发挥效用。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好的机遇。它给东莞创新工作,从人才、平台、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撑。只要大湾区一体化了,这些资源都可以活跃地流动,能够为我所用,为整个湾区所用,增强东莞能量。我们的创新平台,也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创新驱动的力量,就将从单体推动变为整体推动。

  “倍增计划”成为稳固制造业根基

  南都:谈及产业深度融合和联动,东莞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做得怎样?有哪些发展瓶颈?

  梁维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继续发展,也是我们在融入大湾区的背景下正在思考和推动的。

  要成为大湾区中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我们拥有基础优势。去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14000亿元,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但我们也面临一些瓶颈。东莞开发强度达到46%,虽然“三旧改造”空间多,因利益各方面困扰,政策配套跟不上,推动并不理想。另外,尽管东莞镇街经济贡献率高,但依然是碎片化发展,导致东莞不能很畅顺地引入超大型的项目。

东莞闯人和,全力应战与深圳的对决

  南都:针对这些瓶颈,东莞是怎么突围的?

  梁维东:东莞今年初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提出了“倍增计划”,在市、镇两级选取1260家试点企业给予扶持,力促企业在3-5年内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

  通过倍增计划,我们摸索出一批有效的扶持办法并迅速推广到全市,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东莞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1-5月增长11%,与全省数据逆行,一方面与前几年的转型升级有关,与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有关,另一方面就是与倍增计划给全社会释放出强有力的支持信号有关,或许这一点所起的作用还更大。因为如果不形成这种氛围,整个制造业的根基是会动摇的。

  南都:这是东莞转型升级的定心丸和发力点,是核心关键。

  梁维东:是的。如果不将先进制造业摆在大湾区最核心地位,不摆在东莞这个有基础的地方,整个大湾区无从谈起。

  园区统筹 解决体制与空间的制约

  南都:东莞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将在不改变现有园区、镇、街道行政架构和空间范围的前提下,将全市划分为6大片区,并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这一举措对于东莞融入大湾区有何推动作用?

  梁维东:这就是我们的“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战略,也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继续发展当中的一个战略。我们在全面审视东莞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发展短板以及不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片区,并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梳理出各片区经济发展“引爆点”。通过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创新等措施,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园镇(街道)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南都:这是要解决东莞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问题。

  梁维东:对,我们以此解决发展的水平、空间、质量问题,还解决了行政审批的权力过度集中在市一级的问题。

  目前,松山湖片区已率先启动行政改革试点,现在初步效果已显现。现松山湖的体量从100平方公里变成470平方公里。“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将会解决东莞现阶段所面临的体制制约和空间制约。

  滨海湾新区 做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

  南都:据闻东莞正将滨海湾新区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空间平台来打造,这个新区将怎样与大湾区对接?

  梁维东:滨海湾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珠三角东部经济走廊,东临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西与广州南沙自贸区隔江相望,北靠东莞经济强镇长安和虎门,南面南海,是珠三角湾区的黄金咽喉之地。是珠江口连片可开发且建设空间是最大的。客运码头,高铁国铁,城际轨道地铁,高速路城市道路等,都有。

  大湾区发展需要有形空间,东莞发展更需要有形空间。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对整个规划的修编,争取把滨海湾新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平台,成为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桥头堡。如此,大湾区战略在东莞的落地就有了更大空间。

  生态宜居—“十三五”将投入338亿治水

  南都:除了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东莞还要打造“宜居生态之城”,在这方面目前东莞又有哪些部署和举措?

  梁维东:在打造“宜居生态之城”方面,当前东莞正在着力打一场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遭遇战、歼灭战!实际上,“十二五”期间东莞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量排在全省首位。到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东莞全部垃圾都不用下地,全部以超欧盟标准,通过焚烧发电的方式来处理。大气污染方面我们也治理得不错。

  但我们环境的最大痛点是水。对于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我们将从长远考虑,从大湾区环境共享共治的高度,按照环保督查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投入338亿元进行治水。

  三年后城市品质内涵脱胎换骨提升

  南都:东莞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打造宜居生态之城的首要任务,这也足见东莞的决心。

  梁维东:实际上,除了治水之外,我们还提出并启动实施了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全面加快“宜居生态之城”的建设。我们希望,通过三年努力,东莞的城市品质和内涵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和提升,不断增强对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

  湾区挑战—

东莞闯人和,全力应战与深圳的对决

  东莞是通道城市面临窗口期

  南都:您之前有提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城市群已经进入了区域分工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这是否说明东莞所面临的竞争更大了?东莞应该如何应对?

  梁维东:我们明显地感到有窗口期。东莞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区位优势,最开始是“三来一补”,随后有台资企业,现在有深圳创新资源外溢。到今天,我们仍具有优势,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好东西就会溜走。因为东莞是通道城市,你有凝聚力,有竞争力优势,好的东西如资源、人才,经过你这里的时候就留下;如果我们的优势不明显或者下降了,留下来的可能就是糟粕,这是我们最不想见到的。

  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深中通道的开建,以后从珠江东岸到西岸半小时就可以了,这跟到东莞来的时间是一样的,东莞所面对的竞争无疑加大。因此,在大湾区中,东莞如果要继续保持优势,参与大湾区发展,就需要清醒和继续努力,把握机遇去推动发展。

  南都:东莞现在把自己的中心工作,如倍增计划、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盘棋考虑,这点是特别好的。

  梁维东:我们如果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其实就是与大湾区最好的对接。两者是可以形成共振的,步调一致,事半功倍,最终达成东莞发展与大湾区建设的双赢效果。

  专家点评

  省政府特聘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东莞要有朝东西北开放之态

  在粤港澳“9+2”城市群,每个城市的着力点都不一样,城市间的合作也不同。广佛“同城化”呼之欲出,港深莞一体化亦呼之欲出。客观上来说,三地在地理空间、产业联系、交通网络紧密相连,东莞把开放重点放在朝南这一块,也是顺理成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莞的合作对象仅限于深港。湾区经济是全方位的概念,随着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城轨、高铁、港口等建设,东莞也要主动与广佛通话。今后港珠澳大桥、深圳通道开通,东莞也要对珠江西岸的江门、珠海、中山开放。

  当前东莞的开发强度已经相当高,因此要有朝东、西、北开放的态度,将创新与开发相互联合。

  南都观察

  紧抓制造业优势 再次寻求与世界的共振

  共振,东莞市长梁维东用这个物理学术语,来形容东莞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东莞塞车,世界缺货”这一蝴蝶效应,曾是东莞与世界发生共振的生动诠释。但当下的东莞,显然不满足于量的提高,更要质的飞跃。从“制造业名城”到“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字面上的细微改变彰显的,其实就是东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雄心壮志。如何巩固和提升制造业这一最大优势,让东莞与世界发生共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给东莞带来了新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将促使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加速流动,也将给东莞的转型注入强大动能。率先对接大湾区战略,精准定位自身角色,竭力提振制造业,全力提升城市品质,东莞正努力地靠近着这一共振的触发点。

  如果说,过去30余年东莞与粤港澳城市群之间的共振是由市场自发的,那当下的东莞,其“政府角色”更为明晰。由此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次东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共振”,将更有节奏和效果,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也将值得期待。届时,与东莞同频共振的,不仅仅是大湾区,更是整个世界。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主持:南都大湾区新闻工作室

  统筹:李平

  主笔:南都记者 严铧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南都记者 方光明 陈奕启

  东莞市长梁维东南都独家访谈全文,详见东莞读本01-04版

本文 雷竞技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raybet-dianjing.com/raybet-post/71.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雷竞技平台|实时体育赛事和电竞新闻报道